01|短剧,正在走出“内循环”
在刚刚闭幕的 GTC2025全球流量大会·短剧出海对接会 上,一个共识悄然达成:短剧出海,已经成为继电商、游戏、短视频之后的又一“黄金赛道”。
据官方数据,2024年短剧出海收入已突破 10亿美元,同比增长高达30%。这一增长不仅仅体现在营收数据上,更体现在出海市场的生态成熟度、制作端的专业化,以及AI赋能下的效率革命。
从东南亚到中东,从欧美到日韩,全球短视频用户超过 25亿,平台日活用户时长超2小时——短剧,这种高强度情绪输出、低门槛高爽感的内容形态,天然适配海外的“快节奏轻娱乐”内容消费场景。
02|内容为王:“三度创作”的方法论正在出圈
作为对接会的亮点之一,三笙万物海外短剧总负责人张别人带来的《出海短剧的一度创作》分享,击中了行业痛点。
张别人指出,剧本是一切的核心起点。在他提出的“三度创作”模型中,剧本创作是一度、导演是二度、后期剪辑是三度,而真正决定短剧能否出海成功的,是一度创作的深度与广度。
三笙万物不惜成本引入双语导演、美术团队、全英助理,并以极致的SOP标准推进项目落地,每月稳定输出多部作品,已连续多年位列短剧榜单前三。
而其内容哲学也令人印象深刻:“短剧是短视频+信息流+大数据的产物,本质是对‘人性三情’(情绪、情感、情欲)的精准捕捉。”
03|AI助攻:译制与配音的革命已到来
“短剧出海的最大挑战之一,是语言和文化的‘墙’。”趣丸科技副总裁邢瑞琪表示,而AI语音平台“趣丸千音”的出现,正在打破这堵墙。
在她的分享《AI译制,重构影视漫出海工作流》中,展示了一个新范式:
传统译制成本高、周期长、质量难控;
而AI技术加持后,效率提升10倍+,成本降低15倍+,还能1:1还原原声语气情绪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趣丸科技背后依托的 MaskGCT 大模型,已实现跨语言、跨风格的语音合成,可无障碍服务译制剧、有声书、游戏、互动剧等多场景,为短剧的全球扩张提供了“效率引擎”。
04|市场适配:题材的本地化进化逻辑
内容出海,不是简单“翻译”,而是要“翻心”。
来自 Reverse Clock Entertainment 的芦海潇用《从狼人到都市》一讲,道出了短剧题材从“猎奇爽感”走向“本地共鸣”的全过程:
第一阶段:狼人/吸血鬼等超自然题材,适合冷启动引爆;
第二阶段:亲子+都市题材,营造情感共鸣;
第三阶段:现实+成长题材,构建人物弧光;
第四阶段:文化混血、身份反转等实验类型,走向深度和精品化。
RC的成功不靠“爆款运气”,而靠体系化创作能力:每月稳定3-4部上线、67%的高播放转化率、年度框架合作等,背后是对用户心理与文化情境的精准研究。
05|从日本到北美,本土化落地需要“翻译文化”
会议还聚焦了两个代表性市场:日本与北美。
CREST 的水阑瑟指出,日本市场对“共情点”与“剧本结构”的要求极高,翻译剧虽多但本土原创力仍待突破。TopShort正在通过演员池、剧本库、制作标准化来建立一套适合日本市场的本土剧体系。
而 Ahah Lava 导演谢湘婺则分享,北美观众的核心诉求是“真实”与“反馈”,创作逻辑不只是中国式“爽文”或玛丽苏,而是要借由用户数据反馈实时调优剧情、节奏和情绪点。
结语:短剧出海不是跟风,是新内容产业的集体跃迁
从张别人对剧本的执念,到邢瑞琪对AI赋能译制的精准破局,再到芦海潇对题材本地化的深度拆解——短剧出海正在成为一个高度协同、跨界融合的新赛道。
对于所有内容出海玩家来说,2025年的今天,是全球内容标准开始重新洗牌的关键一年。
我们或许正见证着一个新的“内容出口大国”的崛起。